「小時候,爸媽告訴我,長大後別回村莊了。」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村莊長大的崔毓嬌並沒有聽從長輩的勸告。大學畢業後,24歲的她挑選回到家鄉當了一名村莊復興專職作業者,在田間地頭紮了根。
為引導青年優秀人才投身村莊建設,沂源縣啟動了「村莊復興專職作業者」計劃,崔毓嬌成為本年新入職的20名青年作業者中的一員。初到魯村鎮作業,她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村莊危房改造項目上,走村入戶具體了解鄉民所想所盼,並據此擬定使命清單供村「兩委」研究解決。
近年來,中國繼續推進村莊復興,農業出產條件不斷改善,村莊基礎設施加快完善,返鄉入鄉工作創業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挑選。農業村莊部數據顯現,2012年至2022年,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到達1220萬人。
從開展栽培養殖業、開辦農家樂,到成為非遺傳承人、開展村莊電商,再到開發村莊旅行、興辦小微企業……《「十四五」農業村莊人才隊伍建設開展規劃》提出,到2025年,培養100萬名村莊創業帶頭人,返鄉入鄉創業人員1500萬人。
坐落魯中山區的沂源縣沂河源田園綜合體,涵蓋了龍子峪村、姬家峪村、劉家坡村、徐家莊村等7個行政村,其中5個曾是省級貧困村。魯村鎮黨委副書記高源澤說,這幾年綜合體經過推進一二三工業融合開展,已招引了40多名大學生返鄉入鄉,為村莊復興註入了青春動能。
初夏時節,坐落劉家坡村的山東華盛果品股份有限公司科沃雲果業演示基地裏,一行行蘋果樹整齊排列,淡綠新果掛滿枝頭。基地負責人齊凱指著果園「智慧大腦」說,屏幕上實時顯現著土壤溫濕度、墑情、蟲情等信息,為蘋果出產供給精準輔導。「只要在電腦或手機App上點一下,澆水、噴肥、打藥就可實現自動控製。」
齊凱是名「90後」,3年前來到這裏負責「智慧果園」建設。他憑仗專業的栽培辦理技術和豐厚的商場閱歷,不僅把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運用到蘋果出產,引領演示當地果業數字化轉型,還經過標準化栽培、精細化辦理帶動鄉民增收致富。
「曾經種蘋果靠閱歷,現在靠技術,既能節本增效,還能大大提高蘋果質量。」齊凱說,現在1個人就能辦理30多畝果園,原來按斤賣的蘋果現在按個賣,經濟效益翻了好幾番。
帶動村莊工業開展、開發村莊文旅資源、直播帶貨助農增收……活躍在田間地頭、底層鄉野的大批青年,利用接受過的傑出教育、在商場打拼的閱歷,讓資金、技術、人才等要素加快向村莊匯聚,給農業村莊開展帶來新理念、新技術、新業態,打開了村莊復興的新空間。
為讓青年回得來、留得住、幹得好,各地不斷完善青年服務村莊激勵機製。山東省威海市提出「提高涉農領域大學生生活補貼實施力度」,廣東省要求「到2025年末,組織下鄉幫扶、返鄉實踐和興鄉技術的青年各10萬人」……只有凝聚政策合力,構成傑出的幹事創業環境,才能最大極限激起人才內涵活力。
既要把青年人才「引回來」,也要重視青年人才的繼續培養。建立在沂河源田園綜合體的山東財經大學村莊復興學院,為高校學生、村幹部等供給學習渠道,已舉行各類村莊復興培訓班、電商培訓班等百余期。院長董方軍說:「學院已培訓青年人才3000余人,青年人才『蓄水池』越來越大。」
「村莊復興給了年輕人寬廣的舞臺。有一群年輕人為夢想中的村莊而打拼,從田野裏生發期望,村莊復興的路會越走越寬。」董方軍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