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下正值小麥灌漿期,山東濰坊安丘市景芝鎮石家埠村的連片小麥開端泛起金黃。往年這個時候,鄉民忙著田間管理,不過這兩年當起了「甩手掌櫃」,小麥從種到收全部保管給當地供銷社的部屬企業。
「鄉民自己種地忙活一年掙不了幾百塊錢,種糧積極性受影響。」石家埠村黨支部書記曹會濱說,村黨支部領辦「土地股份協作社」,發動大眾將自有承包地的土地運營權作為股權入股協作社,協作社與山東魯供濰農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簽訂「全保管」協議,由後者對土地實施耕、種、管、收、售「一條龍」服務。
在安丘市景芝鎮石家埠村的麥田裏,噴灌機進行噴灌作業。新華社記者 陳國峰 攝安丘是個種糧大縣,「土地股份協作+全程保管服務」成為當地遏製土地「非糧化」、帶動大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,已推行至150余個村。協作社聯手供銷社,將本來零散的栽培方式變成規模運營,可增加耕種面積10%-15%,而農資集中采購、機械化作業等,使生產成本畝均降低10%-15%,「一增一減」完成村團體和鄉民「雙增收」。
這是安丘探究「四社共建」助力村莊復興的一個縮影。在這個農業縣,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難以帶動農民致富,加之涉農部門協同機製不健全,涉農服務資源無法優化裝備、高效使用。為此,當地探究「鄉村社區+協作社+供銷社+信用社(鄉村商業銀行)」抱團開展途徑,集聚服務、組織、運營、金融四方面優勢,加快推進村莊復興。
「協作社、供銷社及信用社別離掌握生產、供銷、資金等方面的資源,但單憑一方力氣,推動共贏開展的難度較大,要靠黨組織牽線搭橋、協調各方、抱團開展。」安丘市委組織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陳學輝說。
據介紹,在「四社共建」體系中,鄉村社區供給場地建設為農服務中心,配套農資供給、技術培訓、市場交易、協作金融等設施;供銷社充分發揮聯合城鄉、聯接產銷的流通渠道優勢;鄉村信用社則加大支農惠農力度,累計向各類專業協作社及農戶發放貸款38.8億元。
安丘市淩河大街大道村的農戶栽種大姜。(受訪者供圖)
淩河大街大道村是個大姜栽培專業村,比年栽培使土壤中病害增多,鄉民為此投入不菲。2020年,大道村與淩河供銷社協作建設了氯化苦土壤熏蒸服務站,為栽培戶供給氯化苦土壤熏蒸、農業機械、農資供給等服務。
「這種專業化服務有效維護了土壤,還減少了農戶支出。」大道村黨支部書記李士升說,信用社也參與進來,既供給面向村級開展的強村貸,也有針對農戶的信用貸,在「金融活水」澆灌下,大姜產業越做越大。
陳學輝表示,「四社共建」處理了過去資源分散、服務單一、效率不高的問題,完成農民增收、鄉村團體經濟強大、供銷協作社開展、金融服務延伸、涉農資源聚集多方共贏,有力助推村莊復興。